2022-09-07 08:46:43
即便是醫學進步的今天,人們仍是“談癌色變”。大家還是難以理性對待重疾,通常有兩方面誤解:
其一,大家覺得,自己身體健康,不可能得重疾。其實重疾的發病率真的很高,特別是從人的一生來看,如果活得夠長,基本都會得上某類重疾,只是時間早和晚的問題?,F在重疾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只是平時大家都不愿去想,不自主地選擇了回避。
其二,大家覺得,萬一得了重疾,生活就完了。其實重疾的治愈率也是蠻高的,隨著醫學越來越發達,以前的絕癥也逐漸變成了可控制的。
醫學上有個概念,“5年生存率”。癌癥患者如果5年后還生存著,那醫學上認為他的生存概率與常人沒有太大差別。但在這5年里,工作強度肯定不能太大,最好能歇下來,同時還要保證長期康復、護理,可能至少要1個家人放棄工作長期陪伴。
關鍵是:這要命的5年,能歇下來嗎?
在腫瘤醫院手術時,聽醫生們說起我特別喜歡的一個“中國好聲音”女歌手,當時她的乳腺癌手術很成功,醫生們認為復發率不到5%,但就是在術后的幾年內,忙于選秀比賽、演唱會,連復檢的時間也無法保證,最終復發,一切無可挽回。
高高是2018年初做的甲狀腺切除,現在也處在這個5年期,其實特別能理解。
說實話,真的歇不下來。
30歲在大城市奮斗的年輕人,經濟壓力、發展壓力之下,原本全力拼搏都不夠,怎么敢完全歇下來?
只能慶幸自己得的病不那么嚴重?!凹谞钕侔痹跇I內有時甚至被稱為“喜癌”,因為惡性程度不像其他癌癥這么高,治愈率高、費用低,但又能得到同樣的賠付額度。這種病最近甚至快被“踢出”重疾范圍了。
哎,可惜高高之前保險意識不強,什么都沒買。
大家可不要學我。
重疾險是家庭保費的大頭,通常占到60%~80%。但重疾險又極為復雜,下面將通過回答常見的六個問題,來把重疾險說清楚。
重疾險是什么?
● 重疾險是怎么來的?
保險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而重大疾病保險(Critical Illness Insurance)產生于1983年,距今不過短短的36年,卻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一個險種。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重疾險滿足了現代人的需求。
也許你想不到,重疾險的創始人不是保險人,而是一位南非的醫生(見圖2-6),馬里優斯·巴納德博士(Dr Marius Barnard)。他是一位偉大的**外科醫生,曾協助其哥哥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移植手術。
關于重疾險,大概沒有比巴納德博士在2006年的憶述更能闡明其初衷和作用了,部分摘錄如下:
我來自南非,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我從事醫生這個職業已經超過50年了;我還曾擔任過南非國會眾議院議員長達9年時間;后來,我從1983年起開始從事重大疾病保險業務,到現在也已經有22年了。談談我當初設計重大疾病保險的初衷吧。
我的一個病人:她是一位34歲的女士,這位女士有自己的事業,離過婚,還帶著兩個孩子。我們在她的肺部發現了癌細胞。通過手術,我們切除了癌細胞腫塊,接下來兩年,這位女士回去依舊工作,在此期間,她的癌細胞向另一片肺葉轉移。
兩年后,她再一次來到我的診所,從她的眼神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訊息。她呼吸急迫,臉色蒼白毫無血色,眼神中布滿了對死亡的恐懼。
她還在工作,她需要為孩子們留下積蓄,為他們賺足汽油費,房租還有教育基金。兩個月后,她去世了。為什么?為了照顧她的孩子們,為了給他們更多的保障。
我們失去了她,她本可以在確診后和孩子們分享更多的時間,可是她卻需要掙更多的錢。
這些使我陷入了沉思,我還能舉出上百個這樣的例子,他們確診之后獲得了治療,活了下來,可是他們在財務上卻“死”了。作為醫生我可以救治病人,甚至可以延長和挽救病患的生命,可我卻不能解決病患因為缺錢而放棄治療。
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大家都需要保險,不光因為人人都會死,還因為我們都要好好地活著。因此,我當時就產生了設計一種保險產品的想法,它能夠解決病人在被確診重大疾病的時候能夠獲得一筆保險金來作為治病的費用,而不是到身故以后才獲得賠償,那樣對于病人治病無濟于事。
重疾險能夠讓我的病人們舒適地度過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光,我很欣慰越來越多的病人說:“謝天謝地,謝謝我的顧問,至少在我的身體健康惡化的時候,我的財務還是健康的?!边@對于我而言著實是個榮耀,因為我也參與了其中,這個發明太了不起了。
熱門計劃